作者:趙力濤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也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世界從來沒有如此關注中國、需要中國,中國的風景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憧憬。近年來,中國的高速發展為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發展帶有東亞發展型國家的一般特征,但是中國的規模更大,內部差異性也更大,發展的條件以及面臨的挑戰因此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完整地理解中國的發展經驗和發展前景的一個出發點。
中國的發展有自己的特點
在非西方世界,東亞是唯一的一個實現了現代化的地區。主流的理論解釋是東亞地區存在一個共同的發展模式,有著發展導向的政府積極干預經濟,制定發展計劃,促使經濟起飛。研究社會政策的學者進一步指出,東亞地區的社會政策也是以發展為導向的。和歐洲福利國家模式不同,東亞地區的政府福利支出較少,集中資源發展經濟,反對投向消費性的社會福利項目;和英美后來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模式也不同,東亞地區認為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應該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對立,政府的社會支出主要集中在教育、醫療等“生產性”領域。東亞發展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經濟發展第一,社會發展第二,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改變了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形態和社會結構,在20世紀80、90年代,它們在經濟和社會方面都先后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的發展具有東亞模式的一般特征,但是又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中國既有發展,又有轉型,轉型也給發展注入了活力。中國不僅需要從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為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經濟,也需要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型為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化轉型釋放了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空間和資源,使得經濟發展能夠享受改革帶來的紅利。改革過程中,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城市單位體制的變化給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市場改革如何深化,市場經濟怎樣與社會主義的普惠原則相結合,是中國在發展實踐中仍然面臨的重大問題。
第二個特點是中國地域廣闊,內部差別很大。在理論化的東亞模式中,學者們對發展型國家的關注不區分中央和地方,但是中國的實際情況卻大不相同。中國僅僅依靠一個發展型的中央政府遠遠不夠,還需要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使得鄉鎮、縣、市等都要成為發展型政府。從積極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規模和體量是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不具備的優勢,這是形成龐大的國內市場的必要條件,使中國的發展潛力更大。同時,地區之間的差別有助于形成不同的創新經驗,這也是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但是與之相伴的挑戰是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尤其是在維護中央權威的前提下,如何發揮地方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地方政府如何成為發展型政府?中國在這方面積累了有用的經驗。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相關研究指出,除了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的激勵之外,中國還充分利用了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對地方政府行為的影響。這一自上而下的體制和發展導向的干部政績考核結合起來,促進了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和創新。其他發展中國家雖然國情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發展主要是地方現象。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鄉鎮區縣成為發展型政府的經驗值得關注和借鑒。
第三個特點是中國是一個大陸型國家,和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有著根本區別。近現代世界的貿易體系和經濟發展由海洋型國家主導,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與這樣的世界體系有著很強的親和度。受中原文化影響相對較少的廣東和福建有著很長的參與南海貿易和“下南洋”的歷史,建立了和海洋的聯系,反而順應了世界變化的大勢。中國的對外開放始于東南沿海因此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大陸型國家在一個海權主導的世界秩序中積極尋求新定位的過程。這是一個長期學習和調整的過程,因此會給中國的發展不斷注入活力。
新的發展動力何在
在新的經濟和社會條件下,中國社會發展的動力何在?從主要依靠經濟發展到既依靠經濟發展,也依靠社會政策,發揮“兩條腿走路”的優勢,中國的社會發展可以獲得新的動力。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還很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可以繼續推動社會發展;另一方面,積極的社會政策有大有所為的前景。經濟發展和社會政策“兩條腿走路”,可以推動更加均衡也更可持續的社會發展。
在經濟發展方面,“一帶一路”倡議有著重大意義,對中國今后的社會發展有著雙重的影響。一方面,它能夠推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可望縮小。由于經濟發展仍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社會發展因此有望更加均衡。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夠促進本地就業和城市化,能夠把經濟發展有效轉化為社會發展,這一趨勢已經出現。所以,“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把中國變成一個更加開放的大陸型國家,既能推動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也能推動它們的社會發展。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中高收入的國家,為了繼續保持崛起的動力和勢頭,需要邁好經濟發展和社會政策這“兩條腿”,擴大經濟落后地區和低收入群體參與發展的機會,提升全社會參與發展的能力,取得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雙贏。
責編/孫垚 銀冰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