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創谷·太原”外景。山西日報記者王瑞瑞攝
圖①:“晉創谷·運城”科創城創新驅動中心綜合服務大廳內工作人員各司其職。陳方斌攝
圖②:“晉創谷·朔州”揭牌。
圖③:“晉創谷·大同”,科研團隊正在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圖④:“晉創谷·呂梁”展示企業生產裝置。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山西日報通訊員攝
“晉創谷·大同”外景。趙文貴攝
山西,作為一個傳統的資源型省份,長期以來面臨著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困境。為了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山西省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謀劃和推進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以下簡稱“晉創谷”)建設,出臺了《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和《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科創團隊及企業入駐支持政策措施》等5個配套政策,形成“1+5”政策體系,并從科創團隊及企業入駐、科技創新、產業落地、科技金融、公共服務等多方面提供了26條具體支持措施,為晉創谷入駐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保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晉創谷采取示范先行、總結經驗、全省推開的建設模式。依托太原市先行建設起步區、先行區,運營成熟后再選擇基礎條件好、創新資源較為集中的區域進行復制推廣,統一納入晉創谷,最終形成全省域“谷區”。目前,山西省11市晉創谷全部掛牌運營,吸引700多個優質科技企業(團隊)入駐;6市晉創谷科技企業(團隊)2024年簽訂了4400余份技術交易、預約采購等合同……晉創谷不僅成為承載山西科技創新的希望,更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搖籃”。這里正在成為山西科技成果轉化高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
A “1+7”政策體系、37條具體支持舉措,“晉創谷·太原”強勢起步、示范先行
2023年12月22日,晉創谷在太原市揭牌,同日,先行區“晉創谷·太原”正式建成投入運營。先行區毗鄰中北大學,占地面積約17平方公里,先行區重點劃定1.5平方公里作為起步區,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太原能源材料學院掛牌并組織運營。“晉創谷·太原”率先為各市晉創谷探索機制、積累經驗、創造模式。
記者走進“晉創谷·太原”,一間間辦公室溫暖而敞亮。
一年之計在于春。太原賽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海港正制訂發展計劃。在年初舉行的中東地區最大的科技盛會上,賽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拿下500萬美元沙特訂單。一家沙特石油深加工企業終于找到一項讓原油在炭黑生產線上實現價值翻番的焦耳石墨烯生產技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入駐“晉創谷·太原”的一年里,該公司已接到14筆國際訂單,這對生產條件、生產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呂海港深有感觸地說:“我們作為科研團隊,在學校實驗室里生產出的產量微乎其微,企業發展受到廠房、場地、資金限制,很難實現工業化量產。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晉創谷·太原’正式揭牌,入駐之后,除了獲得資金上的扶持外,涉及企業的稅務、知識產權以及廠房的相關手續辦理很簡便,‘一站式’服務非常便捷,讓公司的研發和生產進入了快車道,2024年,我們取得了年銷售額比上一年翻倍的好成績。”
談及“晉創谷·太原”的運行,太原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年多來,省、市領導多次實地調研,工作專班召開數次專題會議,協調解決建設運營中的難點、堵點,強力推進“晉創谷·太原”建設。同時,按照對標省級政策細化一批、聚合市級優質政策疊加一批、借鑒國內先進政策因地制宜制定一批的原則,太原市制定“1+7”政策體系,出臺37條具體支持舉措,特別是在支持研發機構建設、高價值專利培育、人才團隊引育、眾創孵化機構發展等方面細化、量化、具體化省級政策。省、市兩級政策互為補充,形成疊加,全方位支持入駐企業的創新發展。
“入駐或新遷入晉創谷的科技型初創企業,可免申即享30萬元至100萬元創新啟動資金。”負責運營“晉創谷·太原”的太原國有投資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崔晶晶介紹,晉創谷不僅減輕了初創企業資金壓力,還創新股權投資容錯機制,為創新者們卸下了擔心失敗的思想包袱。此外,這里還推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等“三項改革”,吸引省內高校科技企業(團隊)入駐。
據統計,一年多來,“晉創谷·太原”簽約入駐200余家企業,申請知識產權500余件,來自省內高校院所的團隊注冊企業81個,來自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等省外高校注冊的企業63個,高校院所成果轉化項目占比過半;入駐企業實現營收上億元,有2家企業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太原技術轉移促進中心技術市場部部長張曉鵬介紹說:“2024年,‘晉創谷·太原’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累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05項,合同金額3000多萬元。”
目前,在加快北部“晉創谷·太原”先行區建設的同時,“晉創谷·太原”南區4座大型生產廠房、3座標準廠房、1座傳感器廠房、1棟配套樓及地下車庫,總建筑面積20.21萬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已經建成,可為入駐企業提供政務、企業孵化、產業配套、后勤等多項服務。
B 對接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聚焦新型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晉創谷·大同”緊隨其后
“小白”是記者在“晉創谷·大同”認識的第一只機器狗,第一次見面它就叫來全家亮才藝,家族成員揮舞著雙臂來了一場舞蹈秀,動作絲滑,靈動有趣,滿滿的科技感。像這樣的舞姿機器人家族不是天生就會,而是出自“晉創谷·大同”的兩家科創公司之手。機器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經理陳虹宇說:“我們負責機器人的具身智能,圍繞人工智能領域的通識教育、產教融合垂域大模型及產業生態建設開展工作,山西政科數字軟件有限公司則負責機器人的智慧大腦,讓機器人在對話過程中更具有思考能力。”
作為全省第二家落地的創新驅動平臺——“晉創谷·大同”項目入駐大同以來,已對接各類資源項目80余項,已有18個研發及中試項目企業入駐。“晉創谷·大同”由大同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中關村發展集團中關村智酷公司合作運營,規劃占地面積39.2萬平方米,充分發揮大同市區位優勢,對接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聚焦新型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構建“北京研發設計、大同中試制造”的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建設京晉協同創新生態新高地、中關村高質量發展協同區和山西產業轉型升級試驗田。
大同經開區新材料新能源招商服務中心主任姜何告訴記者,圍繞“晉創谷·大同”創新驅動平臺的科技創新功能,大同全力打造“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平臺。具體來講,就是根據大同企業的技術需求,對接京津冀相關專業能力領先、具備行業領軍人才的高校、院所和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打造服務企業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供給的精準對接平臺,打通各類高新技術到大同落地的創新鏈條堵點斷點,形成覆蓋原始創新、創新孵化、產業化全周期服務體系。北京中關村智酷雙創人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大同項目組負責人馮強介紹,按照“前店后廠”模式,“晉創谷·大同”從人才公寓到日常生活,從辦公場所到中試基地,從中介服務到成果轉化指導,從幫助對接創新資源到送信息上門,為科技企業(團隊)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務。
近日,“晉創谷·大同”2025科技創新年會成功舉辦,活動中,9家企業獲得資金獎勵,共計130多萬元。今年年初剛落戶“晉創谷·大同”的金膜科技(山西)有限公司就是此次受表彰的企業之一。去年在大同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中,該公司榮獲一等獎。在參賽過程中,大同市一流的創新平臺、優良的創新生態吸引了這家科技企業落地。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晉創谷·大同”的創新發展格局已打開,短短幾個月時間,已引入企業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多項,如上海大學針對半導體封裝材料領域的項目,短短4個多月就實現了產品中試成功,并即將實現批量化生產。
C 依托高校創新資源,結合各自產業優勢,晉中、運城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看得見、用得上的“生產力”“競爭力”
2024年10月16日,“晉創谷·晉中”在綜改區晉中開發區揭牌,標志著“晉創谷·晉中”進入實體化運營新階段,這是我省第三家進入實體化運營的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也標志著該市在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晉中市高校云集,人才濟濟,緊鄰省會太原,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晉中開發區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步發展壯大成為當地主導產業,同時,該市現代物流/信息、高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醫藥健康、文化數字創意等六大新興產業也快速崛起。作為創新資源的富集區,高標準建設“晉創谷·晉中”創新驅動平臺,為該市打造全省新質生產力試驗區帶來了新機遇。
目前,結合當地主導產業規劃,晉中市已與5所駐市高校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協同創新、深度合作,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依托太原理工大學重點促進煤機、紡機、液壓等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數智化轉型;依托山西醫科大學、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藥科職業學院加快培育醫養康結合的醫藥大健康產業體系;依托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打造產業集聚、功能集成、運營集約、國內一流的現代農產品加工基地。2024年,“晉創谷·晉中”科技企業(團隊)實現營收2.02億元。
去年12月23日,“晉創谷·運城”在運城轉型綜改示范區創新驅動中心揭牌。自此,“晉創谷·運城”進入實體化運行新階段,科研與市場的“雙向奔赴”在這個剛剛起步的園區內跳躍著生機和活力。
走進“晉創谷·運城”科創城(運城經開區)創新驅動中心,寬敞的道路規劃有序,現代化的樓宇林立,明亮整潔的辦公室內工作人員忙碌工作著。山西智通時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劍平告訴記者:“我們是最早入駐的一家企業,這里辦公環境好,政策好,服務更好。現在入駐的企業越來越多,樓上好幾家企業都跟我們有業務合作的機會和可能,距離這么近,大家隨時都能交流。我們公司計劃在城市基層治理這個板塊下功夫,開發系統性產品,為當地‘一城兩區三門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四鏈”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為鼓勵高校院所到“晉創谷·運城”轉化科技成果、創新創業,當地工作專班在多地的高校開展政策宣講,并引入一批高水平服務合作機構共建集“招才引智—育才培養—用才孵化—留才發展”于一體的創新和創業孵化平臺。“晉創谷·運城”連接起供給側和需求側,為雙方提供對接、交流、合作平臺,推進了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競爭力”,也為未來運城經濟發展孕育著無限可能。
D 山西省設區市晉創谷全覆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雙向奔赴”不斷提速,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晉創谷”太原模式強勢起步之后,大同、晉中、晉城、運城、臨汾、長治、陽泉、呂梁、忻州、朔州晉創谷建設也積極跟進,緊密結合當地產業優勢,進入實體化運營。
山東科技大學在“晉創谷·陽泉”開展鈉離子新能源電池研究轉化,山西宏明空調科技有限公司在“晉創谷·運城”研制超導熱太陽能集熱板……據介紹,截至目前,晉創谷匯聚了700多個科技企業(團隊)。他們在這里投身于技術研發、概念驗證、小試中試、創業孵化、知識產權轉化等工作,催生了許多契合產業發展需求的創新成果。“我們團隊將冶金、煤電固廢高效轉化為低碳膠凝材料,研發的技術經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北京科技大學倪文教授說,該校已攜手中化二建集團有限公司在“晉創谷·大同”共建低碳膠凝材料中試線,規劃年產量100萬噸。
這些只是晉創谷科研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晉創谷·運城”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產業,“晉創谷·陽泉”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產業,“晉創谷·晉城”關注光機電、文旅康養產業……各市晉創谷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創新優勢,錯位競爭、協同互補,形成“一區一產業、一區一特色”的發展格局,一項項科研成果正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成長為一個個新產業。
“我們建立了12個部門共同參與的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行動工作專班,設立金融服務平臺,強化對晉創谷科技企業的金融服務和支持。”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山西監管局副局長周蘭領說,山西還設立山西天使投資基金,重點扶持晉創谷內的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創新型企業;探索“撥投結合”“先投后股”和科技保險等方式,引導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據悉,山西省11市晉創谷均引入或建立“專業化+市場化+功能化”運營團隊,隨著金融、工商、稅務、項目申報、知識產權等方面的“保姆式”服務的不斷完善,科研與市場實現了緊密的“雙向奔赴”,推動山西新興產業加速破繭。
目前,山西省已實現設區市晉創谷全覆蓋,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型企業培育。到2026年,“晉創谷·太原”計劃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000項以上,引進培育科技型企業1000家;“晉創谷·呂梁”力爭推廣200項以上科技成果,引進并培育20家高新技術企業和5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創新產業集群。
放眼三晉大地,正以創新為筆,繪就轉型發展的嶄新篇章。晉創谷,作為山西創新驅動的關鍵平臺,承載著全省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厚望,正逐步釋放出強大的發展動能。(山西日報記者 沈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