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深化校企合作,高校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企業則能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有效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使得科研成果能夠更快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河南工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梁靜說道。河南省新鄉市擁有13座高等院校、4所國家級科研院所、200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產業體系完備,專業門類齊全,創新要素集聚。為發揮好這一獨特的資源優勢,新鄉市經過反復調研論證,制定發布了《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十條措施”》,深化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促進當地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打破“孤島效應”,推動校企地聯動發力。過去,高??蒲谐晒?ldquo;鎖在抽屜”、企業技術需求“懸在空中”、人才供需“錯位匹配”的矛盾長期存在。為打破教育、科技、人才系統各自為政的“孤島效應”,新鄉市緊扣成果轉化、協同攻關、人才引育等內容,堅持統分兼蓄、強化要素保障,積極推動政府端、高校端、企業端三端同向發力。在政府端,圍繞政策支持、環境優化、生態營造,促進科教資源、創新要素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精準匹配。在高校端,圍繞新鄉產業布局,調整優化學科設置,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供給創新成果,推動成果轉化。在企業端,圍繞市場導向、產業發展、技術難題,發布創新需求,對接高校資源,促進成果轉化,推動核心技術和領軍人才創新創造。為進一步激發創新動力、產業活力、發展潛力,新鄉市還建立了“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協同破題”運行機制,以產業需求倒逼教育改革、以科技成果轉化重塑人才生態。
搭建“轉化中臺”,破解產學研斷層難題。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是制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最大痛點。為將創新的“火花”轉化為產業的“火炬”,新鄉市通過加大對校企共建實驗室、中試基地的扶持力度,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行動,堅持從高校院所選聘100余名高層次科技人才到企業兼任“科技副總”,從企業中選派100余名優秀人才到高校擔任“校外導師”,全力打造高能級全鏈條創新平臺,推動高??蒲谐晒蚱髽I轉移轉化。去年10月,河南科之誠第三代半導體碳基芯片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研發的高頻濾波器芯片,打破國外在高頻濾波器領域的壟斷。河南科技學院小麥新品種在概念驗證中心完成抗逆性測試后,直接進入中原農谷萬畝示范基地種植。今年以來,新鄉市已組織舉辦2次校企校地合作項目集中簽約活動,簽約項目共124個,涵蓋現代農業、生物醫藥、信息科技、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等10多個領域。
重塑“人才生態”,打造多元化創新團隊。傳統人才戰略往往容易陷入“引進—流失—再引進—再流失”的怪圈。為增強人才的精準匹配度、培養多元化創新隊伍,新鄉市創新實施“在地化培養+生態化留存”策略,確保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一方面,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優勢、育人功能,通過校企聯合開設訂單班、委托班、學徒班、工匠班,共建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實踐基地,構建“入學即入崗、專業即產業、畢業即就業”的人才自主培養模式,推動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對“新鄉英才”計劃迭代升級,實施“學子留新”倍增行動,通過創新推行“全職+掛職+柔性”引才機制,搭建“一站式”服務平臺,吸引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來新干事創業。目前,新鄉市已組建院士工作站5家、中原學者工作站8家、國際聯合實驗室26家、省杰出外籍科學家工作室5家,全域創新大生態正在形成。
“高校的智慧之光,有了產業舞臺才能絢爛綻放;企業的轉型之痛,有了創新的鑰匙才能加速破解。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是一場雙向奔赴的共贏之旅。”新鄉市委書記李衛東表示,該市將在全面深化校地合作上持續加力,拿出“一攬子”支持措施,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激發該市的創新動力、產業活力、發展潛力。
(作者:李吉明,河南省新鄉市委組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