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開發的理論及方法論鋪墊
海洋生態系統學的大洋生態實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珊瑚礁死亡等生態問題的加劇,海嘯、海底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頻發,以及由近淺海污染物擴散導致的深海污染日益明顯,全球大洋生態健康及系統恢復問題受到全球關注。在康斯坦薩等對海洋生態系統理論架構的基礎上,Fanning以加勒比海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例,提出以政策周期過程和海洋生態系統多層次性關聯為內涵的大海洋生態系統治理框架。①Franciska Rosen通過對大堡礁海洋森林公園近期經營管理改革的研究,指出個人、組織和機構的相互協調是海洋生態系統經營管理模式成功轉變的關鍵。②
公共經濟學的公海治理探索。在海洋私有化觀點遭到質疑和抨擊之后,人們再次回歸到海洋的公共屬性上來,并重新審視公共領域的治理機制。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Ostrom試圖以新型的參與式治理與公共信托理論化解公海資源衰竭問題,認為集體行動難以調和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提出解決集體行動的邏輯,消除個人理性導致的集體非理性,進行合理的合作博弈以促進“公地繁榮”,并創造性地提出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理論,以及多中心制度安排、適應性治理等理論,為大洋深海空間的治理開創了新的研究路徑。③
制度經濟學視野的深海拓展。已有的傳統制度經濟學一般基于國家管轄范圍內的經濟規制問題,涉及海洋問題的制度經濟學探討也是基于國家專屬經濟區以內的問題探討,而國家管轄外海域的規制問題一般劃歸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學研究范疇。Gjerde通過分析制度經濟理論在海洋治理中的應用實踐,指出海洋區域治理行動不僅發生在國家管轄范圍內,而且發生在周邊國家的司法管轄區和公海范圍內,嘗試將兩者連接為整體,推動跨行政轄區治理的治理制度建設。④Havice批判海洋“新自由主義”論者用太平洋島嶼國家制度軟弱性解釋海洋資源衰竭的觀點,指出太平洋島嶼國家只能通過分析資本積累的競爭態勢和國家間不均衡的權力關系,改善其在全球金槍魚捕撈業中的相對弱勢地位,而不是通過簡單化的新自由主義來推進國內機構改革。⑤
空間經濟學的深海空間展望。空間經濟學研究者將人類在國際海域的空間行為作為重要研究對象,側重國際復雜多元利益主體在特定海域的空間博弈范圍、權限、策略、空間軌跡等問題,探討公海空間作用的時空演化進程模擬,以及多種自相矛盾利益取向的博弈主體的空間復雜行為及其時空變異問題。在方法論層次,國際學者將元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 CA)和自主體模擬(Agent-Based Modeling, ABM)方法用于海洋空間開發過程的主體行為分析,已經開展的研究領域包括:海洋生態系統過程模擬⑥,其中涉及外來海洋物種入侵模式⑦和海洋人工棲息地創建策略⑧;公海海洋保護區劃設⑨;深海休閑漁業效應評價⑩與海洋漁業區位選擇?;海洋動物覓食空間動態格局描述?;陸源污染對海洋污染擴散的深海立體空間軌跡跟蹤?;氣候環境變化對海洋動物的空間影響評價?,海洋經濟、社會與生態可持續管理策略問題等?。
總結前期已有研究和國際學者理論及其實證研究,我們發現專門針對深海開發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成果較少,遠達不到設立“深海開發學”和“深海經濟學”的階段和層次?,但是國家向深海進軍的巨大需求潛力和國際深海開發的嚴峻競爭現實,是促進我國開展深海人文社科理論體系建設的重要動力。
深海主要資源開發的國際動向
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國際深海采礦的沖動始于20世紀中葉,但是隨著陸地礦產資源勘測新發現、國際金屬礦石價格起伏、國際海底礦產資源產權歸屬困境及環境破壞隱憂,尤其是巨大的前期勘探投入成本與超長回報周期,導致真正的深海礦產商業化開發遲遲難以到來,逼迫國際社會推動國際合作框架下的開發模式建設。2011年,太平洋共同體與歐盟合作發起一項“旨在加強15個太平洋島國深海采礦管理的六年計劃”,該計劃總花費440萬歐元,涉及科學研究、環境管理和治理框架建設,以實現區域深海采礦良性管理。全球幾十年來積累的深海采礦系統概念設計、設備制造、技術設計和海上試驗,為深海大規模采礦提供進一步可能,近期關注的主要內容包括太平洋C-C區海底多金屬礦產資源綜合開采試點、印度中脊熱液礦床前期開采試點等。Scott基于地質視角對深海硫化物的研究,探討深海開礦的可行性,認為海底金屬資源的豐富性以及受原材料需求增加的驅動使深海開采成為可能,資金和技術不足不能阻礙開采的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