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貿易暢通
貿易暢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營商成本,釋放了發展潛力,進一步提升了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廣度和深度。
1.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中國發起《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8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海關檢驗檢疫合作不斷深化,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簽署100多項合作文件,實現了50多種農產品食品檢疫準入。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農產品快速通關“綠色通道”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通關時間縮短了90%。中國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領域,營造高標準的國際營商環境,設立了面向全球開放的1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并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吸引沿線國家來華投資。中國平均關稅水平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15.3%降至目前的7.5%。中國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格魯吉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或升級了自由貿易協定,與歐亞經濟聯盟簽署經貿合作協定,與沿線國家的自由貿易區網絡體系逐步形成。
2.貿易規模持續擴大。2013—2018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增速,占中國貨物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27.4%。其中,2018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6.4%。中國與沿線國家服務貿易由小到大、穩步發展。2017年,中國與沿線國家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達977.6億美元,同比增長18.4%,占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的14.1%,比2016年提高1.6個百分點。世界銀行研究組分析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71個潛在參與國的貿易影響,發現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使參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加4.1%。(注1)
3.貿易方式創新進程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正成為推動貿易暢通的重要新生力量。2018年,通過中國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平臺零售進出口商品總額達203億美元,同比增長50%,其中出口84.8億美元,同比增長67.0%,進口118.7億美元,同比增長39.8%。“絲路電商”合作蓬勃興起,中國與17個國家建立雙邊電子商務合作機制,在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下形成電子商務合作文件,加快了企業對接和品牌培育的實質性步伐。
(四)資金融通
資金融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國際多邊金融機構以及各類商業銀行不斷探索創新投融資模式,積極拓寬多樣化融資渠道,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穩定、透明、高質量的資金支持。
1.探索新型國際投融資模式。“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潛力巨大,融資缺口亟待彌補。各國主權基金和投資基金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阿聯酋阿布扎比投資局、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主權財富基金對沿線國家主要新興經濟體投資規模顯著增加。絲路基金與歐洲投資基金共同投資的中歐共同投資基金于2018年7月開始實質性運作,投資規模5億歐元,有力促進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投資計劃相對接。
2.多邊金融合作支撐作用顯現。中國財政部與阿根廷、俄羅斯、印度尼西亞、英國、新加坡等27國財政部核準了《“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根據這一指導原則,各國支持金融資源服務于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實體經濟發展,重點加大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投資、產能合作等領域的融資支持。中國人民銀行與世界銀行集團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泛美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機構開展聯合融資,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投資100多個項目,覆蓋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11月,中國—中東歐銀聯體成立,成員包括中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地亞等14個國家的金融機構。2018年7月、9月,中國—阿拉伯國家銀行聯合體、中非金融合作銀行聯合體成立,建立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非洲國家之間的首個多邊金融合作機制。
3.金融機構合作水平不斷提升。在共建“一帶一路”中,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廣,在支持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的建設上發揮了獨特作用;商業銀行在多元化吸收存款、公司融資、金融產品、貿易代理、信托等方面具有優勢。截至2018年底,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累計支持對沿線國家的出口和投資超過6000億美元。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中資銀行與沿線國家建立了廣泛的代理行關系。德國商業銀行與中國工商銀行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成為首家加入“一帶一路”銀行合作常態化機制的德國銀行。
4.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日趨完善。沿線國家不斷深化長期穩定、互利共贏的金融合作關系,各類創新金融產品不斷推出,大大拓寬了共建“一帶一路”的融資渠道。中國不斷提高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程度,截至2018年底,熊貓債發行規模已達2000億人民幣左右。中國進出口銀行面向全球投資者發行20億人民幣“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發行首單30億人民幣綠色金融債,支持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證券期貨交易所之間的股權、業務和技術合作穩步推進。2015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團、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共同出資成立中歐國際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與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管理局簽署合作協議,將共同投資建設阿斯塔納國際交易所。
5.金融互聯互通不斷深化。已有11家中資銀行在28個沿線國家設立76家一級機構,來自22個沿線國家的50家銀行在中國設立7家法人銀行、19家外國銀行分行和34家代表處。2家中資證券公司在新加坡、老撾設立合資公司。中國先后與20多個沿線國家建立了雙邊本幣互換安排,與7個沿線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與35個沿線國家的金融監管當局簽署了合作文件。人民幣國際支付、投資、交易、儲備功能穩步提高,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業務范圍已覆蓋近40個沿線國家和地區。中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能力建設中心、“一帶一路”財經發展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五)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人文基礎。享受和平、安寧、富足,過上更加美好生活,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5年多來,各國開展了形式多樣、領域廣泛的公共外交和文化交流,增進了相互理解和認同,為共建“一帶一路”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1.文化交流形式多樣。中國與沿線國家互辦藝術節、電影節、音樂節、文物展、圖書展等活動,合作開展圖書廣播影視精品創作和互譯互播。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聯盟相繼成立。中國與中東歐、東盟、俄羅斯、尼泊爾、希臘、埃及、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共同舉辦文化年活動,形成了“絲路之旅”、“中非文化聚焦”等10余個文化交流品牌,打造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一批大型文化節會,在沿線國家設立了17個中國文化中心。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緬甸、塞爾維亞、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國簽訂了文化遺產合作文件。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聯合申遺成功。“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建設積極推進。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成員已達310家,成為推動民間友好合作的重要平臺。
2.教育培訓成果豐富。中國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與24個沿線國家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2017年沿線國家3.87萬人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占獎學金生總數的66.0%。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分別設立共建“一帶一路”相關獎學金。在54個沿線國家設有孔子學院153個、孔子課堂149個。中國科學院在沿線國家設立碩士、博士生獎學金和科技培訓班,已培訓5000人次。
3.旅游合作逐步擴大。中國與多個國家共同舉辦旅游年,創辦絲綢之路旅游市場推廣聯盟、海上絲綢之路旅游推廣聯盟、“萬里茶道”國際旅游聯盟等旅游合作機制。與57個沿線國家締結了涵蓋不同護照種類的互免簽證協定,與15個國家達成19份簡化簽證手續的協定或安排。2018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達1.5億人次,到中國旅游的外國游客人數達3054萬人次,俄羅斯、緬甸、越南、蒙古、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成為中國主要客源市場。
4.衛生健康合作不斷深化。自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以來,中國與蒙古、阿富汗等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相繼簽署了56個推動衛生健康合作的協議。2017年8月,“一帶一路”暨健康絲綢之路高級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發布了《北京公報》。中國與瀾滄江—湄公河國家開展艾滋病、瘧疾、登革熱、流感、結核病等防控合作,與中亞國家開展包蟲病、鼠疫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合作,與西亞國家開展脊髓灰質炎等防控合作。中國先后派出多支眼科醫療隊赴柬埔寨、緬甸、老撾、斯里蘭卡等國開展“光明行”活動,派遣短期醫療隊赴斐濟、湯加、密克羅尼西亞、瓦努阿圖等太平洋島國開展“送醫上島”活動。在35個沿線國家建立了中醫藥海外中心,建設了43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
5.救災、援助與扶貧持續推進。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來,中國向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20億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實施了100個“幸福家園”、100個“愛心助困”、100個“康復助醫”等項目。開展援外文物合作保護和涉外聯合考古,與6國開展了8個援外文物合作項目,與12國開展了15個聯合考古項目。中國向老撾等國提供地震監測儀器設備,提高防震減災能力。中國在柬埔寨、尼泊爾開展社會組織合作項目24個,助力改善當地民眾生活。
(六)產業合作
共建“一帶一路”支持開展多元化投資,鼓勵進行第三方市場合作,推動形成普惠發展、共享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為沿線國家加快發展提供新的動能。
1.中國對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平穩增長。2013—2018年,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90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超過4000億美元。2018年,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6億美元,同比增長8.9%,占同期總額的13.0%;沿線國家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893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3.0%。世界銀行研究表明,預計沿線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將增加4.97%,其中,來自沿線國家內部的外商直接投資增加4.36%,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增加4.63%,來自非沿線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增加5.75%。(注2)
2.國際產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場合作穩步推進。沿線國家加快發展產生了國際產能合作的巨大市場需求,中國積極響應并與相關國家推進市場化、全方位的產能合作,促進沿線國家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發展層次提升。目前中國已同哈薩克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亞、巴西等40多個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文件,同東盟、非盟、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等區域組織進行合作對接,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中國與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國簽署了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
3.合作園區蓬勃發展。中國各類企業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自主赴沿線國家共建合作園區,推動這些國家借鑒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實現經濟增長的經驗和做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為沿線國家創造了新的稅收源和就業渠道。同時,中國還分別與哈薩克斯坦、老撾建立了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等跨境經濟合作區,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建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